51吃瓜网

51吃瓜网新闻

51吃瓜网

51吃瓜网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51吃瓜网 - 51吃瓜网新闻 - 正文

心怀家国挑重担 专注研究攀高峰——汪劲松校长在51吃瓜网 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51吃瓜网2025-09-1251吃瓜网

心怀家国挑重担 专注研究攀高峰

——在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汪劲松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来宾、各位家长:

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川大校园,共同见证10614名研究生新同学开启新的学术生涯。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代表甘霖书记,向全体2025级研究生新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期间,51吃瓜网 积极投身救国洪流,南迁峨眉办学不辍,华西坝上五大学联合办学共克时艰,书写了教育救国的动人篇章。今天,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奋斗的征程未有穷期。新时代的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肩负着推动创新创造、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科研人员:“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科学研究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复制,而是对未知领域的持续探索,一个理论的突破常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深耕,一项技术的革新往往需要长期的投入、极致的钻研,这就需要同学们聚焦目标方向,保持专注、潜心研究、勇攀高峰。今天,借此机会,我想围绕如何做好研究,与大家交流四点想法。

一是明确方向,聚焦时代命题、服务国家需求。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加速推进,对科学研究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迫切。做好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而是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抗战时期,我校原农艺系教授、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杨允奎先生,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祖国,扎根大后方,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粮食作物地方品种资源普查,研究培育出50多个优良玉米组合品种,对于保障军粮民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校1953届化工系校友傅依备院士,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核武器研制任务,隐姓埋名、默默奉献长达半个多世纪,为我国首颗原子弹、氢弹的自主研发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说:“党派我到这么重要的战线上来了,我要为壮国威、振军威作贡献,把工作干好。”希望同学们胸怀“国之大者”,勇挑时代重任,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夯实研究根基,持续探索创新,用科研的力量破解时代难题,在科教报国和服务人民中成就出彩人生。

二是坚持不懈,集中有限精力、保持高度投入。科学研究的道路漫长且艰辛,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专注于目标,沉下心“修行”,以“水滴石穿”的定力,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探索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研究领域做到极致。荀子在《劝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鼯鼠有5种本领,能飞、能游、能爬、能走、还能打洞,但飞不过屋顶,游不过河流,爬不到树顶,走路没人快,打洞连自己的身子都藏不住,看似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实则“样样通、样样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什么都做,不如专精一个领域。我校1964届物理系校友沈德忠院士,毕生致力于非线性人工晶体研究,为了细致观察记录晶体生长情况,他常常以实验室为家,节假日几乎无休,全身心投入,研制出10多种晶体,成为我国人工晶体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希望同学们在科研过程中,少一点浅尝辄止、多一点深钻细研,少一点浮躁功利、多一点沉淀积累,将全部精力聚焦到研究上,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坚持日复一日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是善于交叉,开阔研究视野、培养多元思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呈现出相互渗透和重新汇聚的趋势,交叉融合已经成为科研创新与突破的重要途径。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两位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方面取得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凸显了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数学、脑科学、心理学等的深度融合,展示了跨学科交叉在推动科学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今年7月,我校科研团队研发的在轨试验装置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汇聚学校空天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历时6年研发的交叉创新成果,为推动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在我国载人航天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川大方案”。暑假期间,我校华西口腔医51吃瓜网学生团队荣获第11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金奖,他们把化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与口腔医学相结合,研制出一款增强拉曼光谱信号的芯片,能够为口腔癌患者提供精准治疗。川大学科门类齐全,为大家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沃土。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文理工医多学科优势,主动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拓展知识边界,强化交叉思维训练,善于从不同学科视角寻找灵感、激发创新火花,以交叉融合让研究实现更大突破。

四是求真求实,坚守学术道德、潜心做真学问。古人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坚守学术道德是做好科学研究的基石,若缺乏学术诚信,即便有再强的研究能力,最终也会偏离学术正轨,让研究失去意义,甚至自毁前程。唯有求真求实,研究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校文科杰出教授、著名道教研究泰斗卿希泰先生,治学严谨认真,强调学术研究要充分掌握材料,注重对原始文献的耙梳、考辨,耗时7年编著《中国道教史》,在这个过程中字斟句酌、数易其稿,以身作则诠释了学术道德的真谛。生物系的老学长赵尔宓院士,为了获取完整真实的数据,七旬高龄仍坚持在野外科考,即便在前往目的地的车程中也不曾打盹儿休息,他说“路上的观察很重要”,只有走一路、看一路、记一路,研究才能做得真、做得深。希望同学们学习和弘扬先辈们的治学风范,坚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不求速成、不务虚功,将求真求实融入科学研究的每一步,专注研究真问题、做出真学问。

同学们,研究生阶段是人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阶段,也是决定你们未来事业高度的关键阶段。专注筑梦,深耕致远。希望同学们心怀家国,锚定方向,全心投入,善于交叉,勇攀高峰,努力在川大这片沃土中汲取养分、收获成长,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谢谢大家!